作為新冠病毒遠距離跨境輸入的潛在載體,進口冷鏈食品是疫情防控的重點。浙江是進口冷鏈食品大省,面對當前疫情防控態勢,市面上的進口冷鏈食品是否安全?
8月13日,本報記者跟隨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前往杭州市余杭區調查,從進口冷鏈食品的入庫、批發到零售3個環節著手,看看浙江進口冷鏈防火墻是否牢固。
源頭管控緊抓不放
上午10時,記者與監管人員來到了杭州市余杭區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倉(下稱“集中倉”)。“集中倉是進口冷鏈食品在省內的首個環節,也是省內所有進口冷鏈食品的源頭。”省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處處長潘欣介紹。
根據規定,凡進入省內的進口冷鏈食品,均須在到達目的地48小時前,通過“浙冷鏈”進行預約申報。集中倉工作人員在核實預約信息后,會對冷鏈食品開展卸貨、核酸檢測、消毒等工作,送檢冷鏈食品在領到《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進口冷鏈食品核酸檢測證明》《進口冷鏈食品消毒證明》(下稱“三證”)后才能出倉銷售。
“因為是源頭,集中倉也是進口冷鏈食品檢測陽性發生概率較高的地方,倉內工作人員有感染風險。我們這次要重點查看倉內工作人員的疫情防控情況。”潘欣說,今年以來,浙江共發生進口冷鏈食品陽性事件41起,其中40起都在集中倉,由于措施得當,這些食品沒有流入市場。
來到集中倉的辦公場所后,監管人員立即對起了工作臺賬。臺賬按照倉內工作人員和工作場所進行分門別類,清楚記錄工作人員體溫檢測、場所消殺等信息。“工作人員核酸檢測多久做一次?結束作業后有集中隔離嗎?隔離環境是什么樣的?”面對監管人員的問題,集中倉負責人一一回答。
據了解,該倉工作人員每兩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在核酸檢測陰性的情況下,每7天可以外出一次,確保將疫情外輸風險降到最低。
在集中倉作業場所,記者沒有看到工作人員。“我們倉是去年疫情期間緊急改造的,部分設施不完善且上月受臺風影響有損壞,因此目前停止作業,全力建設新的集中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該倉負責人說,新的集中倉啟用后,所有環節都可以做到隔離作業,確保不發生交叉感染。
批發市場均需賦碼
離開集中倉后,記者和監管人員馬不停蹄地來到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水產品批發市場。這里是杭州市規模最大的冷凍食品批發市場,進口冷鏈食品離開集中倉后,會通過類似的批發市場流向各個餐飲店、零售店。
一到門口,記者所坐的車便被保安攔了下來:“請車內所有人員出示健康碼、戴好口罩。”車被放行后,監管人員隨機抽取了兩家進口冷鏈食品批發商進行突擊檢查。在檢查中,記者和監管人員發現,兩家商戶的進口冷鏈食品三證齊全,但都沒有貼“浙冷鏈”二維碼。
據悉,“浙冷鏈”系統將冷鏈食品供應鏈全流程中的人、物、環境等信息匯集在冷鏈食品溯源碼中。一旦發現涉疫貨品,即可通過“浙冷鏈”系統實現一鍵查詢、實時逆向追溯。因此,我省要求所有進口冷鏈食品均要上鏈。
“我們會等買家下單后再貼碼,并不是不貼。不貼碼根本沒人要。”面對監管人員的詢問,兩家商戶指著一邊的賦碼設備解釋。
監管人員對商家庫存進行了認真盤點,發現線上線下信息一致,確認所有產品已上鏈。“要在柜臺上張貼告示說明一下情況,以免購買人員沒看到二維碼發生誤解。”聽到監管人員的叮囑后,商戶連連點頭。
零售市場筑牢防線
餐飲店、零售店是消費者接觸最頻繁的場所,在這里,進口冷鏈食品的防線牢不牢?下午2時,記者跟隨監管人員來到了余杭區西南山西路。
“我們一般會檢查出售雞爪、牛肉的店鋪,這些食品進口價格比國產的要低。要查看一下他們貨物的來源是否正規。”潘欣邊走邊對記者說。
隨機抽查3家店后,監管人員發現商家貨物來源均正規可查,但商戶對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要求的了解還不夠。“進口冷鏈食品來源不能有任何漏洞,必須要做好這方面的科普,讓經營者合規經營。”在要求基層監管人員確保熟食鹵味店等四類對象要全覆蓋發放疫情防控告知書后,監管人員結束了一天的檢查工作。
據悉,8月是浙江進口冷鏈食品專項檢查月,省市場監管局將對所有集中倉、省際檢查站、四類上鏈單位、四類潛在進口冷鏈食品用戶開展全覆蓋檢查。“后續,我們會繼續對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嚴格監管,確保不發生新冠病毒‘物傳人’事件。”潘欣說。(記者全琳珉)
原標題:記者跟隨省市場監管局檢查冷鏈食品安全
保障進口冷鏈食品安全“進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