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關員在企業生產加工車間對即將出口的“渤海鹽田蝦”進行監管 杜菲菲/攝
“產業興,則鄉村興。”濟南海關所屬濱州海關深入貫徹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聚焦轄區特色農食產品產業,搭建“關愛企·精準惠”惠企政策宣講平臺,精準施策助力農食產品出口增品種、拓市場,為鄉村振興注入海關元素。
當好“店小二” 紅果果變成“金蛋蛋”
“沾化冬棗”是濱州特色農食產品的“金字招牌”,為幫助冬棗企業進一步拓寬產業發展空間,濱州海關開展全流程監管服務,探索出“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新模式。
為精準發揮監管服務效能,濱州海關組建專家隊伍,提供全流程指導。在種植管理環節,聯合合作社在果園科學設置監測點,對國外關注的有害生物開展定期監測,指導果農合理用藥,保障產品質量。在加工倉儲環節,強化企業標準化、流程化管理,監督員工做好挑果撿果,達到鮮果冷藏存儲要求,確保產品新鮮衛生。在出口查驗環節,設立進出口鮮活易腐農食產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實行“提前預約、優先查檢”綠色通道和“5+2”查驗工作機制,嚴格把控病蟲害和農殘等關鍵要素。在海關指導下,近年來,“沾化冬棗”海外市場不斷拓展,順利銷往逾十個國家和地區。
做好“貼心人” 小蘑菇撐起“致富傘”
近年來,濱州海關積極引導轄區食用菌企業將目光轉向海外,開啟“國內發菌、國外出菇”的出口新模式。
“預則立,備無患。”該關推行顧問制度,深入加工企業和種植基地現場開展調研,了解企業和農戶訴求,持續跟蹤食用菌出口法律法規變化和國際最新標準要求。發揮專家作用,從產品質量、繁殖材料、加工工藝、包裝要求等方面入手,不斷完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指導種植農戶規范統一用藥,科學接菌發菌,達到國外出口要求,實現蘑菇菌棒“走出去”。
“濱州海關幫我們打開了國外市場, 企業效益變好了,咱種植戶掙錢也多了。”山東惠民春生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經理吳元元說。
打好“組合拳” 鹽田池變身“聚寶盆”
“渤海鹽田蝦”口感鮮甜飽滿,蝦青素、蛋白質含量遠超普通對蝦,脂肪含量只有普通對蝦的三分之一左右,深受海外客戶青睞,成為濱州對外交流的一張新名片,濱州市也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生態鹽田蝦之鄉”。
為打造國際品牌,濱州海關派員對轄區水產養殖加工企業精準畫像,加強渤海鹽田蝦特色品牌培育。在渤海灣養蝦池旁,海關關員從合理密養、生物防控、科學用藥等方面向養殖員“傳經送寶”,做好養殖管理,強化產品源頭控制;在加工車間,關員身著食品加工防護服,從原料入庫、生產加工、成品儲存、產品運輸等多個方面給予規范,指導企業獲得多個食品安全領域體系認證。
濱州海關副關長李建軍表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實現產業振興,要緊緊扭住提升質量效益這個關鍵。濱州海關充分發揮海關監管服務效能,幫助轄區特色農食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貢獻‘濱關力量’。”(李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