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發布《關于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改革實施方案》以來,上海海關創新工作機制,加大政策宣貫和企業調研力度,細化落實16條新措施,在推進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培育外貿新動能等方面取得成效,助力上海外貿穩中向好。
為制造大國重器加“速度”
2024年元旦,國產首制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啟航,開始首次商業運營。在交付使用前,這艘大型郵輪在海關監管賬冊上就屬于加工貿易成品,上海海關共為該郵輪的建造項目監管物資1790批次。
“愛達·魔都號”制造商、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李芳介紹道:“郵輪制造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很多企業。海關加工貿易16項新舉措之一就是放寬集團保稅牽頭企業適用范圍,允許集團企業間保稅料件便捷自由流轉。我們匯聚了長三角范圍內11家船舶制造企業的力量,新舉措使我們的效率提升了60%以上。”
除了船舶制造,上海海關還針對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上海市重點產業,發揮“保稅+”溢出效應,與產業支持政策聯動。“目前,上海市加工貿易出口成品中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商品已占80%以上。”上海海關稽查處處長魏煒介紹道,“2023年集團保稅項下進出口值約590億元,同比增長16%,有效發揮‘同城同企’作用,長三角先進產業集群集聚顯現。”
為產業鏈穩鏈強鏈增“黏度”
在16項新措施中,提升加工貿易內銷便利化、取消非失信企業開展內銷集中申報的備案手續,降低了很多企業的運營成本,因此很受市場歡迎。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業務負責人介紹:“新政取消了集中內銷備案手續,我們不用交保證金就可以直接享受按季度集中內銷納稅的便利,僅這一項就免去了2000多萬元的保證金,增加了企業的流動資金。”
目前,晶晨、展訊、思特威等3家企業也已實現按季度集中內銷,從原先的“先稅后銷”轉變為“先銷后稅”,兩個月以來集中內銷貨值已超200萬美元,緩稅金額近200萬元人民幣。加工貿易成品可以方便地轉向國內市場銷售,推動加工貿易企業利用優勢融入內外貿一體化,從“兩頭在外、大進大出”轉向積極開拓“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在16項新措施中,允許企業每月底前對上月深加工結轉集中申報,比原先的規定放寬了15天。能率(上海)住宅設備有限公司關務經理宋禮慧仔細分析:“深加工結轉時限放寬了15天,這讓我們公司整體的采購、生產計劃更順暢,可以按不同供應商歸并申報,時間上游刃有余。”深加工結轉時限放寬后,能率(上海)集中申報保稅貨物61266件、貨值113萬元。
為傳統行業出口升“溫度”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繁花》描繪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紡織服裝企業通過“三來一補”開展加工貿易的熱鬧場景。時至今日,盡管服裝行業在加工貿易中占比逐漸走低,海關的改革政策讓上海弄堂里生產的外銷服裝繼續“挺括、考究、時髦”,品牌質量得以在細微處傳承。
在虹口區長春路一個弄堂里,有一家成立了44年的服裝加工貿易企業——上海虹口制衣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79年9月,當時叫上海虹口襯衫廠。”74歲的企業創始人陸杰娓娓道來,“當時每個區都有一家這樣的制衣加貿企業,到今天上海只剩我們一家了。”2023年虹口制衣訂單增長喜人,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近600萬美元,同比增長170%。16項新措施實施以后,上海海關所屬虹口海關運用優化加工貿易成品出口退換措施,指導企業快速出口。 “加工貿易的重要作用就是靈活對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確定的政策應對不確定的市場變化,支持企業抓緊有利條件,多干快上。”魏煒表示,“上海海關將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以穩促進,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助力企業降本提質增效;主動創新、先立后破,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強政策供給,推動加工貿易向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產品附加值、更高市場競爭力持續發展。”(舒楊/文)
